不吃主食一周瘦6公斤:日本人的减肥大法贻害无穷?
葛医师:可信赖的中医家庭医生
胡玉亮:家庭财务全衡优化 财商普及专题讲座
捷拍音乐中心:音乐课程学习 音乐素养提升
想学吉他去哪里? 牟川吉他教室
世界这么大 快来跟蜂鸟旅游一起出发吧!
团购:原枝原味 威斯康辛州花旗参 农场直供
免费订阅湾区华人的最新资讯(爬山、旅游、新闻)
桐山秀树是谁
桐山秀树,Hideki Kiriyama,一个靠分享自己减肥心得走红的日本人,2016年2月6日死于心梗。他在56岁的时候查出得了糖尿病,估计是相信偏方治大病的理论,找了一个民间流传的尚未得到科学认证的方法“不吃碳水化合物(米饭或面食等淀粉质食物、糖类等),尽量吃蛋白质等”来控制血糖,结果他自己用了这个方法后,3周减重20公斤。一下瘦了40斤,貌似身体也没出什么大问题。
本想控制下血糖,居然发现个减肥的方子!于是桐山秀树开始出书、宣讲、办会,各种宣传他的“一周不吃主食,保证瘦6公斤”理论。然而,这个方法真的科学吗?
许多原本反对的医生现在更出面反对。像是滨松大医科大学名誉教授高田明和就明确表示,「限糖减肥法」会让寿命缩减,也就是短命减肥法,虽然这种减肥法有很明显的效果,让人容易相信。
不吃主食会瘦吗?
食物分为主食和副食。主食指餐桌上的主要食物,也是主要的供应能量的食物,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。
从定义里面的三个主要,就可想而知主食的地位了。要让平时不做主的副食扛大梁肯定要出乱子的。虽然桐山秀树的减肥理论并不是完全不吃主食,但是按他的标准级别来看,主食绝对沦为副食了。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获得的碳水化合物长期不足。
碳水化合物是干吗的?那可是食物的三大功能营养素之一,其他两个是蛋白质和脂肪。适量才是最好的。对于健康来说,膳食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大于80%和小于40%都不行。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应占膳食总能量的50%以上。
不吃主食的确会瘦。这里面的因果关系,简单地说就是:主食给我们碳水化合物,碳水化合物给我们葡萄糖。而不吃主食的时候,葡萄糖就会不够,身体需要继续工作的话,就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。
广大减肥人士一定很喜闻乐见于“分解脂肪和蛋白质”这几个字,这也是桐山秀树不吃主食能迅速瘦20kg的主要原因。别着急,等下再告诉你用这种方式强迫脂肪和蛋白质被分解的严重后果。
不吃主食有多危险?
还沉浸在“不吃主食会瘦”这个因果关系里的朋友们冷静一下,不吃主食还有一些问题:体内电解质紊乱、低血压、疲乏、心律失常、酮症、高尿酸血症、痛风、骨质疏松、肾结石和肾功能紊乱等。
最直接的例子就是,桐山秀树在减肥6年后死于心梗。虽然,他在62岁高龄时死于心梗,很难判断是不是由于限糖法减肥的原因。但是不少医师表示,这样的限糖减肥法,必然会加重心血管负担。而新陈代谢的失衡,加速了动脉硬化、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。
其实,以桐山秀树167cm的身高,98kg的体重,绝对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。他完全可以适当控制下饮食,增加日常活动量,也能获得变瘦的效果同时有益健康,而不应去选择极端且危险的限糖减肥法。
南京市中医院减肥门诊主任医师李静:
对于桐山秀树的猝死,南京市中医院减肥门诊主任医师李静认为,虽无法认定是不是不吃主食造成,但这或是间接原因,长期不吃主食,影响了其脏器功能。李静分析,对于普通人,主食不摄入或者摄入不足,会造成低血糖,较严重的会造成意识模糊、精神失常等。
“对于糖尿病人来说,容易出现酮症,甚至造成昏迷。”李静提醒,若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,人体所需能量不够,体内的大量脂肪酸就会氧化以提供能量,从而易生成酮体。如酮体过剩,会出现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,危害健康。“结合桐山秀树有糖尿病史,又长期不吃主食,或许可以解释为死因的一种可能性。” 李静说。
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:
我一直不赞成未达到严重肥胖程度的人采用这种方法,除非体重基础很大,而且经过专业评估,后期还有持续的专业指导。这是因为,低碳水化合物减肥法可能带来使用者不曾想到的多种副作用,后期效果可能与预想背道而驰。
有些朋友问:为什么不吃主食的方法可能带来很多副作用呢?为什么你一直不赞成这类方法呢?只要吃足鱼肉蛋奶,低碳水化合物减肥法不是也可以保持营养充足的吗?
大部分中国人并不是严重肥胖的情况,特别是绝大多数热衷于减肥的女性,只需减少10-30斤的体重,甚至很多人体重在正常范围当中,完全不需要减重,只是需要健身塑形完善体态而已。她们完全可以对正常饮食略加调整,同时配合运动就能达到目标,根本不需要使用快速减肥方法,给自己的身体带来那么大的代谢挑战。
多数中国人的日常食量并不大,日常消化高蛋白质、高脂肪食物的能力也相当有限。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减少主食供应之后,并不能用额外增加的蛋白质食物来提供原来由主食来供应的1000千卡热量。既然主食不吃了,鱼肉蛋类吃的数量又不可能增加几倍,实际上的热量供应量就会大幅度减少,那么很大一部分的蛋白质食物都会做为热量消耗掉,真正能够供身体使用的蛋白质会大幅度减少。结果就是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情况,肌肉流失、皮肤变坏、脱发严重、体力下降、抵抗力降低。那些原本肌肉薄弱、消化较弱、身体营养储备不足的女生,就很容易出现月经紊乱甚至闭经的情况。
因为代谢改变,会造成B族维生素消耗量增加,而在不吃主食的情况下,来自粮食的B族维生素供应断绝,神经递质容易发生紊乱。于是还会出现很多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的问题,比如情绪沮丧,思维能力下降,失眠,抑郁等。这也正是很多减肥食谱推荐大剂量补充B族维生素药片的原因。
改良的低碳水化合物减肥法,还要求大量吃蔬菜来平衡大量鱼肉蛋类食物,以避免骨质疏松、肠道菌群紊乱、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不良后果。但因为蛋白质、坚果和蔬菜都是高饱腹感食物,对大部分食量较小的女性来说,通常吃了菜就吃不下很多肉,吃了肉又吃不下很多菜,结果是无法实现营养平衡,极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。
尤其是肝肾功能较差的人,根本不建议采用这类方法。即便肝肾功能可以承受,这些方法还可能增加胆囊疾病、肾结石、胃肠病、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,所以不宜长期坚持。以数年的期间而论,就健康整体而言,可能是得不偿失的。
再说,一辈子把碳水化合物限制在每天50克以下的生活,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不幸福的。米饭、馒头、包子、饺子、面条、大饼、年糕、馄饨、疙瘩汤、蒸玉米、荞麦面、莜面卷、燕麦粥、红豆沙、芸豆糕、烤红薯、炒土豆、烧芋头、蒸山药、炖藕。。。这些都不能吃的生活,真的太乏味了。
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:
在门诊中,我常碰到一些为了控制血糖,非常苛刻地控制饮食的人,他们每天摄入的主食量低于人体健康所需的最低要求,每天吃的主食不足5~6两。事实上,这种饮食方案或许短时间能达到减重的目的,但长远看很难维持,且对身体危害很大。
首先,主食过少对普通人或糖尿病患者都有害处。粮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,粮食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会直接进入血液,作为能源提供给全身的肌肉和脏器使用,包括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。粮食吃太多,确实会升高血糖,但如果连最低需要量都满足不了,也会给脏器功能和人体健康带来损害。
比如,吃主食过少的人常有脑功能下降的表现,也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。另外,为了补充主食没吃够引发的能量缺乏,人们会本能地用多吃肉类等方式来补偿,而肉类摄入过多又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过早发生。我曾有一位患者,长达10年几乎不吃主食,以牛肉为主,结果60岁不到,就发现身体多处大动脉狭窄,放了多个支架才保住性命。
其次,糖尿病患者主食吃太少,更易发生低血糖或出现低血糖症状,也更容易产生脑功能和其他身体方面的损害。在使用降糖药的情况下,当主食减少,副食不增加时,开始低血糖较多,而1~2个月后,低血糖的发作会减少,进入交感兴奋状态,其表现为餐后3~4小时浑身发热、心慌、情绪容易激动、失眠、对声音或突发事件过激等。同时,还有身体软弱无力、易困、脱发、皮肤粗糙、记忆力下降等表现。此时测血糖往往并不低,因为“低血糖”变得更隐匿,更多地表现为脑组织内的能量缺乏。如果长期如此,脑组织缺乏能量供应,会使脑细胞的功能逐渐丧失,最终形成老年痴呆。
最后,在门诊中,我注意到有一类情绪异常患者,他们或情绪低落,或紧张焦虑。这可能与抑郁症、焦虑症等精神科疾病有关,也有可能与主食吃太少有关。如果让这类患者适当增加主食量,减少可能发生的低血糖,他们的情绪状态甚至睡眠都可能明显改善,也能因此摘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帽子。
不过,你肯定会担心,主食多吃一口,血糖都会升高,这怎么办?其实,这就是糖尿病的本质,对糖的调节受损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主食应该越少越好,主食的量至少要保证每天5~6两,如果运动量大的话,还可适当增加。当血糖升高时,可以采取分餐、增加餐后运动、调整降糖药等方法应对,万万不能因“糖”废食。主食并非“洪水猛兽”,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可比正常人标准略宽,因此更无需过度紧张。
吃或不吃,何去何从?
现在则新出现折衷派,算是「宽松限糖减肥法」,如东京的医生大和田洁主张不要太过分,才不会因为「限糖减肥法」而要命,方法是主食减半就好,碳水化合物跟蛋白质,脂肪等三大营养必须顾及平衡摄取,每天糖质食物摄取量可以吃120-200公克(一碗饭约150公克),渴了别喝甜甜的饮料而喝茶或水,也要多运动,千万别勉强自己不吃面饭,勉强最伤身。